2014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岳麓版)一、考纲与课标二、复习方法学习本单元,一条线索和四个重点。一条线索是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苏联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行了经济政策的创新和调整。四个重点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影响、凯恩斯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企业经营及福利制度;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三、知识要点一、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 外患:十月革命后,协约国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② 内忧:国内战争爆发,工业原料缺乏,人民忍饥挨饿。③ 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非常措施(2)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① 农业: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② 工业:普遍实行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 流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 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4)评价:① 进步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② 局限性: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后来战争基本结束,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其原因在于,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2、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 国内战争结束后,亟须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②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③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目的: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经济基础。(3)实施: 1921 年 3 月,俄共(布)十大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4)内容:① 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② 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考纲:(1)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 “斯大林模式”(3)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4) 1929 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5) 罗斯福新政(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