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程标准】了解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年)⑴ 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① 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 战争的严重破坏 。② 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困苦。⑵ 恢复:到 52 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⑶ 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 年):⑴ 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⑵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⑶ 成就:超额完成;建成四大重点企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⑷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953~1956 年)⑴ 对象: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⑵ 途径方式:农民和手工业者分别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公私合营高潮⑶ 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3、性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第二阶段:社会主义探索与失误:1、成功的探索——中共八大(1956 年)⑴ 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⑵ 内容:A.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 。B.规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⑶ 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2、探索的失误——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⑴ 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⑵ 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⑶ 实践:①”大跃进”:片面要求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② 人民公社化运动: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一大二公”。③ 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1959—1961 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⑷ 评价:①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②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