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 21 课 西学东渐【考点解读】考点:维新思想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了解 19 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课标解读:了解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的背景、主张和意义,比较鸦片战争前后的思想变化,体会新思想的特点。理解体用之争的实质,把握其理论特征、评价及意义;探究中体西用观点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了解维新派重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评价其意义,探究其产生的多重因素。【知识梳理】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中西方联系加强。(2)为了解西方,抵御外侮,一批先进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2.概况:(1)林则徐:设立 ,组织编译外国报刊和《 》,还编译了《 》一 书 , 开 了 中 国 近 代 由 爱 国 而 、 的 先 河 , 是 近 代 中 国 “ ”。(2)魏源:编写《 》一书,明确提出“ ”的思想主张。3.意义:“ ”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 。二.体用之争1.焦点:围绕是否要 变革救世的问题。2.概况(1)洋务派:倡行“ , ”的文化主张。在维护 和 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 ,才能“ ”、“ ”。(2)顽固派:反对“ ”、“师事夷人”,主张 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3)早期维新派: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通过奏疏、著述进一步阐明中西文化的 ,斥责 的守旧言行,热忱为 拓展前进道路。3.评价:(1)冲击了传统“ ”的保守观念,为 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2)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 的层面。三.早期维新派觉醒1.原因: 的结局暴露出 的种种弊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反思,洋务派不可能救亡图存,对西方的 有了新的认识。2.表现:提出 、实行 的要求。3.影响: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 转移到 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四.维新思潮兴起1.背景:① 经济: 初步发展;② 文化: 知识的增长;③ 政治: 危机加深, 阶级形成。2.内容⑴ 康有为:撰写了《 》、《 》等著作,把西学中的有关 与 相融合, 改制,传播西学,为变法提供了合乎 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⑵ 梁启超:宣传 思想,用 阐述 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