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第 1 课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1. 概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学习重点】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学习难点】探讨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自主学习和知识梳理】建国后的经济建设可大体分为那 4 个时期(1)过渡时期:1949—1956;(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3)“文革”时期:1966—1976;(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历史背景①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②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① 含义: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② 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简称“一化三改”)③ 特点: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3.“一五”计划① 目的:改变工业的落后面貌② 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③ 结果:到 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和齐全的工业体系④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思考:“一五”计划的主要经济项目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哪一地区,原因何在?提示:(1)地区:东北地区。(2)原因:①东北地理位置背靠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②幅员辽阔,交通便利,资源丰富。③该地区重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比较发达。4.三大改造(1)原因:为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内容①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② 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 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和国家资本主义的策略,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3)结果: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4)意义:三大改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