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有的人》教案 4 教学设想 学习这首诗,要能够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理解运用的对比手法。在讲清重点章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在一篇纪念革命英雄张思德的文章中,毛主席指出:(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指出死的意义有轻有重。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举例说明)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歌名篇《有的人》。 二、作者介绍以及背景介绍 1.作者: 臧克家,诗人,生于 1905 年,山东诸城人。他的诗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 2.写作背景: 1949 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 月 19 日,是鲁迅先生逝世 13 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 1949 年 11月 1 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3.释题: 学生自读副标题后明确: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纳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亮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播放朗读带。 由于本诗不存在语音方面的疑难,因此,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然后齐读全诗。 3.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节):以鲜亮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 2、3、4 节):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 5、6、7 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 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学生讨论后明确: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