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2精编】上市公司信贷风险及银行应对策略

【2022精编】上市公司信贷风险及银行应对策略_第1页
1/13
【2022精编】上市公司信贷风险及银行应对策略_第2页
2/13
【2022精编】上市公司信贷风险及银行应对策略_第3页
3/13
上市公司信贷风险及银行应对策略李景峰上市公司风险分析由于上市公司一般需经较严格的准入审查,故信誉高、管理规范、治理结构完善等光环使各银行普遍存在对上市公司的偏好。但很多辉煌一时的上市公司瞬间轰然倒塌,其信贷风险连累众多银行。而过度竞争使银行在与上市公司的信贷博弈中处于弱势,信贷条件被降低,风险防范被弱化,且银行间缺乏协调,风险出现时,往往是一家银行收紧信贷,便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使企业资金链断裂。因此,不应再盲目迷信上市公司,银行必须对其信贷风险保持清醒认识。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公开的信息披露是银行了解上市公司的主要途径。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不同程度地不按规定披露信息,或借口核心机密,或信息滞后严重,甚至故弄玄虚编造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和银行,由此导致如下风险:(一)难以认清企业真实的股权结构有很多上市公司通过参股、重组等故意掩盖股权结构真相并由此形成中国资本市场所特有的德隆系、三九系等“某某系”现象。目前的上市公司中很多法人治理结构仍存在诸多问题:产权结构不清晰、一股独大、独立董事不独立、“三分开”落实不够、公司治理的法制环境不完善、地方政府干预过多等,导致银行难以掌控对相关企业的信贷规模。(二)非正常关联交易导致贷款难以监管上市公司不断通过投资、参股等在各地建立关联企业,其形式各异,关系隐蔽复杂,上市公司对此往往秘而不宣。而银行均为分支行体制,很难按对单一客户授信限额要求授信,可能存在贷款集中度过高的风险。另一方面,关联交易又是报表失真的一个根源,关联交易价格的可控性和非市场性特点使上市公司极易通过关联交易来操纵财务和经营,信息很难真实公允;更有甚者还会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资产,逃废债务。(三)财务信息失真危害社会诚信现在往往很难相信企业报表的真实性,即使是经过审计的报表,仍可能严重失真。从美国安然破产、安达信解体直至世通等都存在严重的“盈余操纵”。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证监会处罚的我国违规上市公司中,50%以上是由于财务信息失真。很多企业都有多份报表,银行拿在手中的报表或多或少存在虚假成分,中介机构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其中。最常见的操纵手法就是通过关联交易确认销售收入或在其它利润构成上做手脚以虚计主营收入,粉饰报表。此外还通过变更会计政策,如在固定资产折旧、潜亏挂账、利息资本化、坏账准备、存货计价、长期投资的计价、调整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等方...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22精编】上市公司信贷风险及银行应对策略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