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林果业建设工作报告 一、市情概况 市地处东部,属高原丘陵沟壑区,位于东经 105°20′—107°50′,北纬 34°54′—35°46′,全市总土地面积 1.1万平方公里,辖六县一区,102 个乡镇,1529 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 226.8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92.4 万人,占总人口的85.1%。横贯其中,海拔 890—2857m。年均降水量 420—700mm,年均气温 7.4—10.1℃,≥10 活动积温 2600—3400℃,无霜期 156—188 天,年蒸发量 1300—1690mm,年日照时数 2413 小时,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有黄河一、二级支流泾河、水系的干支流 17 条,流域面积 8000 平方公里,年总径流量 15.28 亿立方米,年土壤侵蚀模数在 5000 吨以上。全市林业用地 778.13 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 373 万亩,灌木林 17.76 万亩,疏林地 5.66 万亩,未成林 186 万亩,宜林荒山荒地 195.3 万亩。在有林地中天然次生林 56.88 万亩,人工林 316.12 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 980 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由 1977 年的 7.79%提高到现在的 22.32%,净增14.53 个百分点。截止 2024 年底全市果树经济林面积达到149.6 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 59 万吨,果业直接产值 12 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 33.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8.4%,全市农民人均果业综合收入达到 625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29.8%。境内植被稀疏,分布不均,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干旱少雨,风沙、冰雹、霜冻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区。 二、林果业建设与森林资源保护取得的成效 我市林果业建设与森林资源保护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林业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市各级广阔干部群众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依托,坚持保护与进展并重,增加了林草植被,加快了国土绿化步伐,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不断显现,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加快了国土绿化步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目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 778.12 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 373万亩,分别是 1978 年的 4.7 倍和 3.3 倍。近年来,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等林业生态工程,全市新增造林 464.34 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达到 319.08 万亩,培育林业助建新农村典型近 100 个,累计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