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是一篇介绍知识的说明文,必须对介绍的内容有正确的依据。 2、学习本文说明方法:举事例、列数据。 3、学习本文巧妙地运用题目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搞清“死海不死”,这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语: 1、(提问)世界上有许多不解之迷,你们能举出实例吗? 2、〈提示〉所谓不解之迷,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形成“迷”的原因,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正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探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的神秘,以便一个个解开这些迷团,使它们为人类服务,《死海不死》这篇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二)订正生字: 游弋(yì)、耶路撒冷(sā)、告诫(jiè)、不逊(xùn)、安然无恙(yàng)、干涸(hé)、溴(xiù)、锶(sī)、沉淀(diàn)、家眷(juàn)、谕告(yìn)、执迷不悟(zhí)。 (三)解题: 1、本文是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那么课文中哪一句话交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第 1 句) 2、《死海不死》这个标题新颖,生动,引人入胜,它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提供了全文的结构线索,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死”和“不死”的关系来理解课文。 划分段落(见书) (1)介绍死海的特征。 (2)说明死海的成因。 (3)简介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分析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先看第 1 小节。 ① 开篇点明死海的地理位置,“但是”一转,运用“竟没有”“甚至”这些词语,举出事例描述了死海的“谁能想到”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死”,“死”指什么?(鱼虾,草木的死) ②2 节,文章用“然而”再转,运用“竟能”“即使”“也总是”等词语举事例描述死海的“令人惊叹”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不死”,“不死”指什么?(指人在海中不会淹死) ③ 课文引用什么材料说明人不会淹死?(引用古罗马的传说,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却安然无恙,说明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 ④ 这三节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征,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咸度很高) 第 4 节通过设问,揭示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引用统计数据,科学说明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 ⑤ 列举各种矿物质的绝对含量,数字如何排列?(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⑥“这样”代什么?(代上面的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与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这四个数据的作用,而自然得出“无怪乎”人“沉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