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党员思想汇报:关于人才培育 尊敬的党组织: 做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我十分关注人才培育问题,因为在 21 世纪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是占很大一部分的,由其是创新人才,而我国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提倡培育创新型人才或制造型人才以来,有关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学术论文不胜枚举。但对于什么是创新(制造)型人才,大多数人的观点并不一致。并且我国教育界主要是从制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制造型人才的。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专门培育人的制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养,创新人才的培育便可大功告成。虽然也有个别专家的定义、解释涉及到了基础理论知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等因素,但并没有形成主流。那么如何培育出创新人才呢,这既是时下上自高层管理者下到普通民众都非常关怀的问题,也是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纲要》中的命题。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培育出创新人才呢? 我个人认为创新人才所具有的特点就像钱学森同志所说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从教育与心理学的讨论来看,这样的人在思维方式上更同意接受那些违反“常识”的观念与假设;肯于接受不甚明确和复杂的东西;联想奇特,且偏好复杂;有时往返于幻想与现实之间。在行为方式上,对强求一致缺乏热情;高度地面对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很高的社交能力;对自我高期许与坦率,等等。对于这样的人,假如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能提供一个适宜而宽松的环境,他们的创新特点就只能处在被压抑、扭曲或潜在的状态,而不可能进展成为制造的品行,成为创新人才。如我们熟悉的少年时“全没正经”,专爱“胡说八道”的钱钟书、爱“偷桃钻狗洞”的郭沫若、木纳的波尔和陈景润、有“败家子”之称的朱棣文、19 岁前整日寻欢作乐的法国化学家格林尼亚等,假如没有父母、师长和社会的包容与呵护,他们都不可能在后来成为杰出的创新人才。 一、影响创新人才的因素 从创新自身来看,无论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发明,还是一种新思想、新理论、新原理等,从孕育到产生都是知识与技术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与技术的进展充满着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而目标最终能否实现也具有不确定性。另外,由于从事前人没做过的工作,缺乏参照对象,创新的过程常常是孤独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只有那些对知识或问题有一种内在的兴趣,具有执著、严谨和献身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最终成为创新的人才。换句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