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辩证的认识曹操。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知识链接】2——走近作者:罗贯中(约 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知识链接】3——相关资料: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进展的趋势。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不少成分是作者虚构的,由于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书中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根据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作家创作意图和艺术典型的客观意义并非完全相同。 1、解释下列加点字并注音 ① 杨修以鸡肋之意对 ② 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④ 与众分食讫() ⑤ 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⑥ 操疑修谮()害曹丕 ⑦ 操方麾()军回战马超 ⑧ 延弃弓绰()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适庖官进鸡汤 ② 数犯曹操之忌 ③ 人皆不晓其意 ④ 丕如其言 ⑤ 植然其言 ⑥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 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⑤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⑥ 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 ⑦ 人皆不晓其义。 4、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元末明初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讥笑:心中()。原来杨修为人(),数犯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