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月光曲》评课稿 听了温峤小学杨吉瑞老师所上的浙教版五年级下期《月光曲》的阅读教学,感受颇深。老师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特点,体现了年段教学特点,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进行了恰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下面就本节课的过程,谈几点看法: 一、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教者紧紧抓住二至六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乐曲,第九自然段贝多芬记性创作《月光曲》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通过自读自悟、汇报沟通、老师点拨等方式深化解读文本,充分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理解《月光曲子》的内容。 二、教者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教学引导,促进了文本对话。例如:教学第 3 自然段,在学生感知“妹妹渴望”“哥哥愧疚”之后,老师“难怪……”的一连串排比式的追问句,让学生对兄弟俩的情感理解更深化了。又如:理解“贝多芬称盲姑娘为‘您’”之后,追问学生:你在“激动”时会怎样?(学生联想到自己,还想到运动员激动时会绕场致意等)很自然过渡到“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即兴创作乐曲”,这就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沟通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再如:后面追问“人们到底在流传什么?”紧扣文章的主题,编者的意图,流传的是贝多芬的精神。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引导,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促进了情感沟通,思维碰撞,文本对话。 三、教者注意了引领学生静心默读、动情诵读,体现了语文课的“读”味。学生读的形式较多,有自读、试读抽读、评读、齐读等。品读时注意了不断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如为了体会兄妹俩对话时的清官,教者设问:“你能猜想兄妹俩说话的神态吗?”“他们在想些什么?”为了让学生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教者设问:“听了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等。 四、注意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自读自悟、全班汇报沟通,老师的设问注重了珍重学生的感受,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等。 然而,本节课中,教者的评价显得较苍白,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导向性等作用。如:在抽学生同桌分角色读兄妹俩的对话中,教者的评价是:你的表情很平淡这样的评价,给学生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只要表情好了,朗读就成功了;朗读能力等于表情丰富。在抽学生回答问题时,教者的语言就一个字:“说”,且脸上没有微笑,给学生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缺少人文关怀,学生回答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