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随笔:荣耀与梦想师德随笔:荣耀与梦想 师德随笔:荣耀与梦想 今日是第 32 个老师节,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老师,在这个属于老师自己的节日里,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感受我们人民老师的豪迈情怀。也许有人要问你们凭什么自豪呢?什么才是你们自豪的原因呢?金钱?汽车?房子?不是有人说: 你们老师的工资饿不了肚子,也发不了财 ,不是有报纸上传出了一老师路遇车匪却因为其老师身份车匪放弃了抢劫,更有人戏称: 老师的职业是清贫的代名词 。 那么我们是否还可以自豪呢?是否还可以站在三尺讲台上尽情挥洒豪情?是否还可以在这充满诱惑的物质世界面前保持平和的心态呢?也许尘封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可以帮我们找到答案。 以前在《新华日报》上读到了一个贫困山区老师的故事,更引起我深深的思考。在这个只有一所小学的贫困山村里,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十位老师。乡里只好请了一名刚毕业等分配的女大学生代课,三个月,女大学生分配通知了,村民只好象以前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们去送她,可当她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以外的传来了第一节课时教给孩子们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年轻的代课老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的跪在了高高的山坡上,没有谁受的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渴望知识的那纯真而无奈的目光让她成了这个学校的第十一位老师。在这所破旧的小学里,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上初中,上高中,上中学,送走了村民的希望,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而二十年后,她却因劳累过度到了癌症晚期病逝在北京的医院里,带回来的只是一盒骨灰。一位男老师又成为了第十一位老师,他说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 直到今日,还有无数的老师生活在贫困山区,他们把自己的一生甚至最宝贵的生命都献给了山区的孩子们。这难道不让那些高谈享受金钱、荣誉、地位的人汗颜吗?试问一下,假如不从教,谁敢说他们不会成为商海搏击的弄潮儿?难道他们的人生价值就在于清贫吗? 我在思考,也在寻找,在《北京青年报》上。我们认识这样两个人:郭吉兰、李玉兰,她们是山东省最后一批拿着每月缺乏四百元微薄工资的民办老师,在今日,这点钱,还不够某些大款吃一顿饭,还不够一些有钱人上一次卡拉 0K。可就是因为这两位母亲却仍然坚守老师岗位。郭吉兰的大儿子从大学退学,回家务农养家,丈夫出外打零工干苦力,而李玉兰的两个孩子都退学了。常在教室窗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