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列训练12一草一木意蕴丰——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了解并学习在记叙文中进行环境描写。(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寻找适宜的环境箍桶老人将他的铺子迁得更远了。镇上的人忍不住纷纷询问,老人只一摆手:“我只想找个更适合做箍桶的地儿罢了。”小镇是个古镇,青砖灰瓦,淙淙流水,静谧安恬得如一只温顺的猫,眯着眼走在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里。镇子以箍桶闻名,很有几个手艺不错的工匠。这样安静优美的环境里,工匠们心无旁骛地把祖上的手艺磨了又磨,日益精进。直到一天,高跟鞋和凉伞踏进了古镇的宁静中,重金买下了一个箍桶,如同一粒石子投入了湖心。一石激起千层浪。工匠们再无心做工了。他们把铺子迁到了通衢处,花重金装饰了铺面,淳朴的手艺人开始了拉锯谈价的勾当。只有老人将铺子往里迁了迁。仍旧是简朴得有点简陋的店面,仍旧是一个小木牌上有点笨拙的字“箍桶”。老人在安静的环境里琢磨着他的手艺。拿起一块木料,先是顺着纹理仔仔细细地端详,用指腹摩挲着纹路,然后刨木。桶身处宽长,桶沿窄短,疏密有致。上墨线时,老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描写,突出小镇的特点。写出箍桶和环境的共生关系。环境变,人心变。原来的“淳朴”,学会了“勾当”。再次点出环境。的手一下一下有规律地摆动,一道黑色渐渐成型,不用尺量,那定是精准的。可谓“超乎技而近乎道”。满地盛开的刨花与原木清香中,老人指点着自己的江山,如梨园戏骨,一个转身便做到了极致。老人手中的箍桶,不是商品,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艺术品。一切都是因为老人懂得,作为一个箍桶匠,他要学会寻找一个适宜做箍桶的环境。即使为外界所扰,也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本分。我一路踏进老人新开的铺子,穿过明亮的喧嚣的店面,穿过放着洋洋得意的用黑色加粗的字体写着“请勿触摸”的牌子的桌子,那里摆放着粗糙廉价的灵魂。老人的铺子里清静、简单,只有一台吱呀不停的电扇与老人的箍桶们。铺子外安静幽美,真是个适宜做手艺的地方。老人暂时歇了工,在门前的小凳子上抽起了旱烟,悠然自得。见到我,笑着招呼我:“丫头,看这儿环境多合适。”是啊,人应该如洞中的蝶,当外界环境侵扰时,寻找适宜的环境。这样,才能守住自己的本真。环境描写。对比描写中展示“适宜做手艺”的环境。【主编点评】这篇作文从老箍桶匠在商风劲吹时守住本心迁移小铺子的地点,寻找适宜做手艺的环境写起。古镇的环境恰好是产生箍桶手艺的土壤,当心不再沉着,被高跟鞋敲破,老手艺就需要迁移。小说在环境描写上准确精练,并用对比的写法表明“守住本心”的重要。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在文章中穿插三言五句或点到而止的简要环境描写,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或映衬人物的意志、品格和形象,突出中心思想。在作文中运用环境描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样才能写出此景与彼景的不同之处。可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神韵、变化等这些方面进行描写。如:花园里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像一层薄纱,把花草树木都笼罩住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有点儿清凉,有点湿润,仿佛早晨的一切都融化在这空气里了。初升的太阳在园里洒下了一层金辉,树叶上、花瓣上,晶莹欲滴的露珠闪闪熠熠。我不禁被这动人的景色吸引,颇有兴致地打量起这个早已熟悉的小花园来。(《花园秋晨》)这段景物描写抓住花园里的晨雾和日光两个特征进行描写,细致准确。2.安排好顺序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需要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序”。一般顺序是:①时间顺序: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一天的早晚顺序。②空间顺序:由近及远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