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心理健康标准老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老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 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具体表现在: 〔1〕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根底上,其个人理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协调; 〔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 〔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嫉妒、厌恶等反面态度; 〔4〕积极与他人作真诚的沟通。老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老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3.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 〔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理想; 〔2〕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 〔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 〔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较为一致; 〔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制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制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语言,布置作业等。。 由于老师劳动和效劳的对象是人,情绪健康对于老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 〔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 〔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5〕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结带入家庭。 老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老师的职业是一种特别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到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老师工作的这一特别性决定了老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老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严把 入口关 〔二〕学校要重视老师心理健康问题。 〔三〕老师个体层面的策略 以个人层面为切入点促进老师心理健康的主要措施是提高老师的压力应对技术。 〔1〕正确认识自我,保持乐观态度。自我概念是个体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