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学习内容第六 单元 24 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共两课时) 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育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难点:品味诗歌中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时间估计:导课 分、自学 分、沟通 分、展示 分、小结__分、巩固 分钟学 习 流 程学习流程学案导案(学法指导)一、 自学新知1、了解作者及作品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 挫 ” , 语 言 精 炼 传 神 , 对 后 世 诗 人 影 响 极 大 , 他 被 誉 为 “ 诗圣”。1982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列入“世界文化名人”行列。2.文体链接。“歌行体”:歌行,或称七言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是唐诗的一种重要体式。它兴起于初唐,兴盛于盛唐。清人钱良择《唐音审体》中说:“歌行出于乐府,然描事咏物,凡七言及长短句不用古题者,通谓之歌行。”.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3.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二、整体感知1、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2、你能用几个四字词来概括本诗的内容吗?三、文本探究。赏析第一段1.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狠”等词语?有何区别?【沟通点拨】“怒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沟通点拨】“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一、情景导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二、检查预习情况这一环节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做好预习。3.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沟通点拨】后面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赏析第二段4.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有的挂在树梢上,有的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