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报告 一、产生的背景 当今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它要求人们汹涌而来的信息、不断变化的事态作出快速、准确的反应与判断;也要求人们在浩瀚的信息群中探索出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它已逐步成为学习化的社会,给无知识者的机会越来越少,给低知识者、旧知识者与不会学习者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体验知识创新,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数学教育应适应社会的发展,应该致力于为学生今后的个人生活、职业、社会生活准备数学工具。数学教师应该成为发展的动因和工具。纵观中学数学教学以往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赶进度、抢时间、削弱知识的发生过程和应用过程,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一种他主学习,即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受动性的一面之上,依靠外在强制,只强调结论的记忆和题型的训练,造成学生缺乏主体意识,成为模仿解题机器,使充满美感和生机勃勃的数学在学生的眼中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公式、结论和习题的堆积,也失去了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数学地思考的观念的渗透机会。根据现代社会的人才要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必须使学生的模仿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发展,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和能动作用,“探究性学习”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对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探究性学习”能力又是学生今后从事实践活动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被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学习方式。二、概念的界定与探究性学习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到两对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对这些概念的不同阐述反映了研究者们对知识本质和知识分类的认识,并深刻影响到学习与教学的实践。从探究性学习的角度来看,"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现知识所经历的过程,在学校教学中,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各种非常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不仅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而且也指学生所获得的学习结果的具体形态,如对问题的解答、对解答的形象解释等;"形式"则是指学生对所获得的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