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篇一: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摘 要:古代汉语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古汉语词汇的理解,而其中,对古汉语常用词的掌握程度又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关键所在。在此希望通过对古汉语中同义词的分析,找出它们的部分特点,从而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对同义词的讨论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同义词;词例;辨析 同义词是人们长期思维进展的成果,也是语言发达、词汇丰富的重要标志。同义词可以帮助人们细致地区别客观事物或思维感情的细微区别,精确严密地表达思想,使语言更加准确明朗。拥有异常丰富地同义词,使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同义(或近义)是同义词的重要特征,但它们又是同中有异,大同小异。它们的“异”,或同义性质(范围、程度、性状等)有别,或感情色彩存异,或用法风格不同。这些差异,正是我们要加以辨析的地方。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来对同义词的现象进行分析: 1. 适用对象不同 如“杀”和“拭”在表示“使人失去生命”意思上是同义词,但“杀”是指杀普通人,或把人处死。《陈涉世家》“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而“拭”则谓臣杀君,子杀父母。《易·坤》:“臣就其君,子拭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再如“唯、诺”,皆表应答词。但不同的是:“唯”,尊敬而顺从的应答,下对上,卑对尊。《文选》中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王曰:‘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同时,又表顺应而不表示可否。《战国策·秦三》:“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唯曰:‘唯唯。”,“诺”,应承之词,上答下,尊对卑或平辈之间。又说,疾应日“唯”,缓应曰“诺”。((礼·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战国策·齐四》:“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2. 词义的实际所指不同 例如:扩充的“扩”与“廓”同义,实际所指:原本不大或不满,通过“扩”使之变大或变满。“充”是以“扩”为基础,是“扩”的结果,赵歧注“扩,廓也”。从行为动作着眼,是“扩”;从行为动作的结果着眼是“充”。“大”着重强 调发扬光大。《孟子·齐宣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远,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说文》无“扩”字,本字作《说文·弓部》“扩,满弩也”。段注“满弩者,张而满之??”。师古云:“引满曰扩”表示“扩大”义。“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