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生作业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面对新课程,传统的小学生作业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改革。而小学生作业的改革假如仍是仅站在传统的教学理论视野,将很难找到有意义的突破口和生长点。作为新课程具体实施者的我们,应该站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沿、站在对时代负责任的角度,在新课程实施的实践活动中扎扎实实地推动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实践活动中,我们对“新课程下的小学生作业改革”进行了课题立项讨论,现将我们的观点陈述如下,仅供参考。一、传统型作业—→应试教育——“教”的补充强化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封闭僵化,比较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作业程式法律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了对人进展的教育激励功能。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作业成了老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论被异化为只有教而无学的“教论”,基于“教论”的作业逐渐转向了老师“教的补充与强化”。作业目的与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而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制造能力、实践能力则被冷落了。作业过程与评价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老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即使作业评价有简短的文字沟通,也生硬单一,缺乏教育性。有的老师为了应付各级检查评比,甚至让学生抄写课本中的例题例句,结果作业千篇一律、工整法律规范,极具欣赏性,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应是作业的主要生长点。学生在主体实践中消除困惑、解决或生成问题、满足需要、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应是作业过程的本质所在。在应试教育下,作业演变为“教的补充强化”,自然也就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教育意义。二、新课程作业—→素养教育——人生成长需要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需要进行明显的转变。传统型作业将作业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而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时空来看,多样化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