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滴快车简介滴滴快车,最初起源于盛行美国的网络约车服务,滴滴出行的功能之一(其他的功能分别为:滴滴顺风车、滴滴出租车、滴滴专车、滴滴代驾、滴滴巴士),它的使用方式为,由注册用户通过滴滴出行客户端在滴滴快车页面选择预约快车,由系统自动就近派单,或者由车主在滴滴司机客户端自主抢单,派单或抢单成功后,车主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接到乘客并将其送往指定目的地,在乘客到达目的地后,经车主确认,乘客通过客户端完成车费支付,最终,一笔快车订单即告完成。二、滴滴快车的优势和法律难题作为当下最经济、快捷的出行方式,相对自有车辆,滴滴快车省去了日常的车辆保养维护、保险、停车等费用,堪比招手即停的私家车。比出租车更好、更安全的用户体验,借之于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快车的全部行车数据均可见诸于手机,亦可通过客户端实现评论、评分、投诉、支付、购物等多种功能。虽然在价格上并不比公交拥有显著优势,但是时间相对自由、路线随意可控、车辆存量巨大,在越来越重视时间和效率的当下,滴滴快车还是受到了众多都市年轻人的青睐,成为了他们的出行首选。可以说,滴滴快车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民的出行观念,解放了道路上的空转车辆,极大节约了社会交通成本,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是共享经济在新常态下的重要表现。 然而,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制度层面对于滴滴快车这种交通形态并没有明确、具体的界定,相关部门对于滴滴快车的态度亦模棱两可,时而暧昧。由于乘客、快车、滴滴出行之间的关系尚不够清楚,乘客、快车车主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解和争论,现实中也产生大量的争议和纠纷。由此,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结合笔者半年以来的快车使用经历,现将乘客与滴滴出行之间的法律关系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探析,力求能够为相关人士在处理类似纠纷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三、快车乘客与滴滴出行的法律关系分析(一)滴滴出行自身对滴滴快车的定义与定位 作为滴滴快车客户端的研发和所有者,也作为滴滴这一注册商标的拥有者,滴滴出行——也就是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显然是最早、最直接与乘客发生联系一方。因此,笔者将首先从滴滴出行对滴滴快车的定义和定位出发,开始逐步理解并推导出在快车运营过程中乘客与滴滴出行之间的法律关系。 打开滴滴出行乘客客户端, 不难发现,在其“法律条款”一栏,除《法律条款及隐私政策》之外,还有《出租车用户协议》、《专车使用条款》、《顺风车服务协议》、《代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