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蓝山二中 2014 高中历史《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3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左宝贵与平壤战役;邓世昌与黄海战役;旅顺陷落;丁汝昌与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思想教育: (1)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2)在战争中,以左宝贵、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3)进一步认清政治制度的腐败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4)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 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再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课利用计算机显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伊藤照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出示李鸿章照片),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当这副对联在屏幕上显示后,提出问题:(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这副对联的引用起到了以趣引思的妙用。 2.战争起因。 教材中对战争的起因只提到朝鲜东学党起义。作为重大历史事件,教师应对战争起因的深刻背景略加补充。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