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宽容诠释师德师的职业道德。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明白老师的效劳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这种特别的效劳对象决定了老师不一样的工作性质、不一样的职业道德。他不仅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正直的工作作风,厚积薄发的工作效率,更需要的是对学生倾注老师的爱。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林重德教授曾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老师如何倾注对孩子的爱,如何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行为思想多使用理解和宽容。 “宽容〞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不计较别人的过失甚至错误的一种态度。他是一个理论上的东西,我们要用他指导实践。 因为在我们现实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存在着许多不宽容现象。往往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要求学生一个步调,一个声音,一个结论;在考试中的不宽容表达为要求标准答案;平常学生犯了错老师总喜爱拿放大镜去审视。于是,迟到就变成没有时间观念,忘了带作业本就是不爱学习,一次没向老师问好就是不尊师重教,不小心的违纪违规就是存心捣蛋……诸如此类的事件使得老师生气,学生害怕。然而认真回忆,广推细测,我们发现中国那么多年积累下来的老师的生气却没有使我们的教育成效得到好转。 有些老师想不明白为什么如此简单的事学生都会做不好,由此我想到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名言:“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处更强烈。〞也就是我们通常俗语中所说的“狼不怕人,恩怕人〞〔即责备不一定比宽容更能引起犯错误的人在道德情感上的自省〕。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假如我们老师能对孩子的一些“毛病〞实行宽容的态度,将比死抓住他们的“小辫子〞不放,更能引起学生对自己错误行为的自省,这更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育。 根据两年来对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处理,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宽容〞方式,其效果还算可以。 一、以谅解沉淀宽容之精石---袒一份真情来熔解: 谅解是对别人的体谅理解。在教育行为中谅解尤为重要,师生关系是一种特别的人际关系,老师有管理学生的权利,在管理中老师对学生的谅解与否可以导致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正确与否。初一时,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两个学生,逃学去了沥海玩耍。两人玩了整整一天时间,不光丢掉了饭盒,花光了零用钱,还着实的饿了一天。事情发生后,我和家长心急如焚的到处寻找,按各自的路线跑遍了整个道墟镇,觅遍了所有的游戏室、网吧,但两人的踪迹依旧全无。最后在没有方法的情况下,只有让家长回家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