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2200 字今日是周末,也是世界读书日,外面下着小雨,南方的梅雨季节像是又来了。美美地伸了个懒腰,冲了杯咖啡,然后在书架上随手拿了本书,找了个舒适的姿势躺在沙发上就开始翻开书的扉页。 其实我是一个伪读者来的,书架上摆满了自己在书店书摊和网上买来的书,看上去琳琅满目,但是认仔细真看过的却没有几本。和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里的某部委处长一样,整面墙的人民币放在那里,一分都不敢花,但是没事时来看一眼觉得安心。 今日翻开的这本是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我记得这本书并不是我当时想要买的,当时我在书店准备买的是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但是那段时间有作家朋友推举我多看看波波的书,我顺手就将《沉默的大多数》《爱你就像爱生命》《一直特立独行的猪》和《黄金时代》一起带了回来,后来就一直放在书架上珍藏起来。 我买书有个习惯,一是买经典,若是算不得经典那必定是书名起得好。但是《沉默的大多数》却是和我的性格有关的,所以带回来了。因为我自己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沉默的人,我想知道为什么自己一直都是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的一本精品散文集,应该是李银河老师在王小波极乐后整理的,其中第一篇题目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作者在文章中说自己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底下则是妙语连珠。其实我也有同感,有时候可以洋洋洒洒写很多文字,但是在别人面前表达时总显得惜字如金。 看这篇文章不能不知道的是作者写作的背景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说他人生的一大半时间都是在沉默中度过的,他真的喜爱沉默吗?想想那个在亩产三十万斤粮食是真理的时期,可能也只有饿死真理的份儿了。 我记得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写在三年困难时期,有一天开饭时,家里每人碗里多了一小片腊肉,弟弟按耐不住心中的狂喜,冲上阳台,朝全世界放声高呼,我们家吃大鱼大肉了,结果弟弟被父亲拖回来狠狠地揍了一顿。作者说经历这件事后他想假如真的遇到了什么美事,不把它说出来是不是更好。现实也是这样的,大家并不怎么喜爱别人过得比自己好。 和沉默相对的就是话语,然而这里的话语不是自说自话的喋喋不休,也不是耳鬓厮磨的窃窃私语,而是福柯先生说的:话语即权利。反过来说也行:权利即话语。所以这个社会就有很多权威的学说,领袖的言论被奉为圣经。而以这些言论为中心的人群就形成一个圈子,叫做话语圈有很多人费尽心思要打进话语圈,争夺话语权。然而话语圈显然是一个藏污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