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歌德《浮士德》有感拿起又放下,疑惑不解却又欲罢不能,就在这反反复复、断断续续之间,终于读完了歌德的长篇诗作《浮士德》。掩卷长思,不由感叹:主人公浮士德那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体,不懈追求伟大崇高却又难舍现实享受的心路历程,和我读这本书的历程,不也如出一辙吗? 作为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可以说凝聚了歌德的思想精髓和心血才华。1768年,歌德就开始了《浮士德》的构思与创作,但直至1832年,也就是歌德去世前一年才完成全部文稿,前后共64年。诗作中的浮士德是生活在15世纪的德国一个真实人物,他博学多才,民间传说中甚至有了他是因为得到魔鬼帮助的说法。在《浮士德》一书中,歌德正是借助这个古老的传说,让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托达成了一个交易,那就是,梅菲斯托将帮助精神困惑的浮士德,让他在生前享受人世间的一切,但在死后,必须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 困厄中的浮士德,答应了梅菲斯托的要求。在经历和面临知识场、情场、权力场、艺术场的美好体验与冲突失败后,他终于认识到:人只有超越自我,制造雄伟事业,拥抱崇高和神圣,才能活出生命的真正价值。这恰如浮士德所说:在这个地球上,还有干大事的余地,我要做出惊人的成绩。我愿看到这样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跟自由的人民结邻。请飞升到更高的境地,你们暗暗地在那里成长,根据永远纯洁的方式,天主会赐给你们力量,这是在自由的大气里所具备的精灵的养分,这是永恒的爱的启示通往至高的天福之境。 浮士德的一生,实际上是在追求崇高神圣与难以割舍的现实享受中纠结、彷徨、反思、争斗的一生。这正如他的自我解剖说:有两种精神寓于我的心胸,一个执着尘世沉溺于爱欲之中;一个则要超离凡尘,向那崇高的精神境界飞升。这种纠结与争斗,在我看来,实际上就是源自人性中的困厄。 人性是什么?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不了解这个本质,人就可能跑偏方向。就连魔鬼的化身梅菲斯托也说:等学会简化一切事物,学会了分类恰到好处,那时你就会应付自如。然而遗憾的是,不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我们要么难以认识,要么认识了难以践行,以至于我们时时安于现状却心有不甘,追求崇高却又难脱世俗。这恰如歌德在《塔索》中坦言:没有人认识他内心深处,因为他用自己的标准衡量,时而把自己看得太渺小,可遗憾的却是常常看得太伟大。说到底,一个人要深刻认识并把控住自己的本性是很难的。 那么,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任性、懒惰、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