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社区宣传册在我国过去的 30 年间,骨质疏松症患者增加了3 倍。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目前约有 9000 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其中60~69 岁老年妇女骨质疏松发生率高达 50% ~70 %。统计资料显示,70 岁的人骨密度仅相当于青年时期的 50% 左右,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达到60% 以上。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对该疾病的认知程度明显偏低。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病,尤其易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症状是痛苦,最常见的部位是腰背部、腿部、关节,严重时可引起全身骨骼痛苦。而骨质疏松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是骨折。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在全身各个部位均可发生,但最常见的部位为髋部、脊柱、腕部和肋骨。发生在脊柱时可引起身高变矮、驼背,胸廓畸形,甚至影响呼吸功能。老年人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不易愈合,导致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精神抑郁,不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其合并的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会危及生命,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因此,人们把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形象地喻为老年人“ 无形的杀手”。 骨质疏松早期无症状,骨密度检查是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指标。因此,凡更年期后的女性、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有腰背痛苦的人,都应及时做骨密度检查,以早期诊断,及早防治。 骨质疏松早期没有症状,是不知不觉地发生和进展的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因此,预防尤为重要。人的骨量在35 岁以前是累积阶段,35 岁左右达到高峰,之后骨量逐渐减少。世界卫生组织(简称 WHO)1996 年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退化,导致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1)痛苦。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痛苦患者中的 70%-80%。痛苦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痛苦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痛苦加剧,日间痛苦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 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疹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痛苦。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痛苦,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 2-3 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痛苦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