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5 学年度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 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图 1 到图 2 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耕作技术不断进步C.耕犁技术相当成熟 D.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2.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蕴含的信息是 ①农民生活艰辛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④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喏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这首唐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人际关系的庸俗 B .商品经济的发达 C .社会风气的败坏 D .价值观念的更新 4. 据讨论发现,《清明上河图》中有商家设置的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 4 块,大型广告装饰彩楼、欢门 5 座。这反映出北宋 ①商业活动空间限制打破 ②商业活动时间限制打破 ③城市经济经营手段先进 ④城市经济活动较为繁盛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5.“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有玉米、番薯、马铃薯……,总数接近30种。”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新航路的开辟加强各地区联系 B.明清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明清时期人口激增的应急措施 D.明清时期商帮跨地区贸易的推动 6.“所谓现代化,首先是要改变社会本体,即小生产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的结构系统,……这个社会结构机体的改变,光引进西方的科技、工艺和兴办实业,是不能成功的;光经济改革是难以奏效的;必须有政治体制(上层建筑)和观念文化(意识形态)上的改革并行来相辅相成,现代化才有可能。”最早能够验证这一观点的是 A .辛亥革命 B .戊戌变法 C .实业救国 D .洋务运动 7.下图是近代中国民族火柴厂的两枚火花。我们从这两枚火花中得到的最主要启示是 A.火花设计精致,印刷精良 B.中国近代火柴业称雄世界 C.爱国精神推动民族工业进展 D.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进展 8.1924年年底,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曾经流行“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一类竹枝词。据此推断,这类竹枝词对于讨论民国时期北京的公共交通和社会意识而言是 A.无效和不可靠的,因为它是文学家的调侃之作 B.无效但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