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学语文特级老师“语文教学改革展望”专题讨论记录【参加人员】易 进 杨 屹 赖正清 汪 潮 黄 兰 董 琼 董蓓菲 王 慧 邹春红 吴 群 李亚东 仇千记 王崧舟 盛新凤 俞国平 展望一:关于语文课程和教学形成一些基本共识 若干年来,语文教学在教育理念上常常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语文教学实践也呈现着非此即彼、左右徘徊的钟摆式进展轨迹。以至于经过几十年的进展,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仍然存在目标不明、内容不清、实效不高等各种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们对语文教学教什么、为什么教等基本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稳定认识。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系的董蓓菲老师提出,语文教育之所以被骂得很多,就是因为语文教学具有复杂性。我们处在一个转型的时期,既要继承好的语文教学传统,又要和西方的教学努力站到同一个水平上。课改十年来,从课程改革、考试评价改革再到教材改革,各种各样的教学思潮走进课堂,对教学实践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但是相关的理论讨论没有跟上,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操作方法。因此造成课改十年的成效不如大家期望的那么明显。 吉林省吉林市的邹春红老师从教研员的视角提出,语文教学的理论太多,令人眼花缭乱;实践中对新理念和新方法做“加法”多,“减法”少,总让人目不暇接。从历史进展看,语文教学实践总在左右徘徊,一直都在探究之中。80 年代阅读教学重故事内容和人物分析,有固定模式,从内容到内容,把针对内容的训练当成主体。90 年代初提出语文能力培育的要求。很多老师将加强语言训练当做语文的本质。后来“课改”提出加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要求这中间可谓花样繁多,但课堂的实效性却不强。 重庆市第二实验小学的黄兰老师搜集了许多老师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期望,他们期待将来大家能够理清语文教学的本质,使老师们走出混沌,不再纠结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等问题;期待语文教学不在专家的辩论中徘徊和丧失自己。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的著名特级老师王崧舟也指出,“语文的本质和个性在哪里,这是课程改革狂飙突进后留给我们身后的反思”。 经过几十年的理论讨论和实践探究,关于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已经可以取得一些共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对比,可以在一定程度揭示语文课程的特别性。 正如王崧舟老师指出,语文教学为什么在很长时间里没有清楚的内容和目标?其他学科课程标准里都有内容标准,而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