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理 学 习 与 思 维 习 惯——浅析地理学习中的几种思维误区道县五中 盘泽湘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在地理学习中往往受学生生活经验、心理因素及思维习惯等思维误区的影响,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认识的绝对化、片面性,并且出现的频率大、人数多,成为严重制约学生地理学习的瓶颈。下面以本人多年的教学浅析地理学习中常见的几种思维误区:1. 以生活经验代替思维学生对于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地理事物,往往深信不疑,思考问题也往往从这些相关经验和表象出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由于地理知识的复杂性,再加上肤浅、片面,学生常常会被一些非本质的现象所迷惑,形成一些错误认识,可见地理现象有时也会欺骗我们的眼睛。如“太阳辐射强,气温就高;太阳辐射弱,气温就低。”这个论断来自学生的亲身体验,很难纠正,有的学生甚至以上此错误地推导出高山、高原地区太阳辐射较平原地区弱的错误结论。由此可见,生活经验也会产生错误,这些错误主要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也包括各种音像资料,也就是错误的科学前概念。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是学习者存在着合理的先入知识和新的学习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寻找并克服错误的科学前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其实错误的科学前概念本身也是课程资源,通过学习纠正对前概念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学生能够感到自己学习进步,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2. 以记忆代替思维由于做题强化或对知识理解不透彻,一知半解,死记硬背,以记忆代替思维,容易出现绝对化的思维误区。例如:学生一见到山地丘陵的治理,就认为应该植树种草。也不管是缓坡、陡坡还是河谷,既不考虑当地农民吃什么,也不想一想教材中低山丘陵区治理的案例(千烟洲模式、商城模式)。这种因死记硬背导致思维误区的例子很多。再如,“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夏半年更为突出,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但我们的学生只记得在副高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干旱少雨,无法理解夏季我国雨带的移动与西太平洋副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如有的学生学完“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后,根据“凡是冷的地方气压就高,热的地方气压就低”推导出“高山气压较平原高”的错误结论,究其原因就在于不理解气压的概念,不理解气压的产生是由于空气柱的重量引起的,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海拔上进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