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追寻红色足迹主题活动心得精选 参加追寻红色足迹主题活动心得精选【一】 沂蒙革命老区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沂蒙山区不但保留了大量革命遗址,在那里所孕育的沂蒙革命精神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参加了机关党委组织的赴沂蒙革命老区党性教育现场教学活动,先后参观了山东省政府及八路军 115 师司令部旧址、沂蒙红嫂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此行虽只有短短两天时间,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和倾听革命故事,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洗礼,思想得到荡涤,精神得到升华,可谓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红色之行、感动之行、收获之行。走进小山村,重温感人肺腑的军民鱼水情 “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是一座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这座曾经历过炮火纷飞、见证过沂蒙人民英勇支前、谱写过沂蒙军民鱼水情的小山村。曲折的小巷,茅草披顶的老屋,仿佛向我们诉说着百年古村的历史沧桑。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数十万军民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侵略;解放战争时期,更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这里不仅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而且至今仍保持着战争年代的历史风貌。 在这里,一个个鲜活的“红嫂”形象,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拥军支前场景,一个个催人泪下的军民情故事,一次次的让我们红了眼眶。哑妇明德英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毅然用自己的乳汁救治伤员;李桂芳等 32 名妇女用身体当桥墩,用门板当桥板,为解放军战士架起了一座“火线桥”;王换于在自己家中创办战时部队机关托儿所,为了抚养革命后代而使自己家的 4 个孩子被饿死;沂蒙六姐妹起早贪黑地为军队烙煎饼、逢军衣、做军鞋,颠着一双小脚,在崎岖的山路上抬担架、救伤员,推小车、送军粮;一位与大公鸡拜天地,结婚 12 年却从未见过自己丈夫的新娘,在丈夫牺牲后无怨无悔地为公婆养老送终......这就是沂蒙红嫂,这就是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故事里蕴含的那种无私大爱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位参观者,同时,从这些伟大女性的身上,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军队和共产党人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穿越烽火硝烟,感悟共产党人的坚定执着。蒙阴县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外形是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在纪念馆粗糙的红色外墙上,嵌满了 19.47 万颗子弹,似乎在诉说着 70 年前那场战争的惨烈。进入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