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外出学习体会――智慧点亮课堂11 月 28 日至 11 月 30 日,我有幸到参加了小学数学老师专业成长研讨会。会上听取了 13 位老师的课和他们的个人成长故事,使我深受启发。13 位老师的课可谓精彩纷呈,独具匠心。他们的成长故事也着实让我感动。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认真回味,觉得有以下亮点:一、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理念。13 位老师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表达,学会与他人合作,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二、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与时间。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13 位老师的课也体现了这点。如,刘万元老师执教的《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一节中,学生通过分小棒来探究竖式的书写过程环节中,先让学生独立分小棒,然后在小组中沟通,最后全班沟通。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说分得过程,然后同位说,闭上眼睛在脑中想分小棒的过程,这就在空间和时间上保证了探究的有效性。为下面竖式的书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如,在吕红芹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节中,吕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来探究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度的正确性。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来验证,大约用了 15 分钟的时间,然后师生共同沟通。由于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充足,学生的思维活跃,问题的解决就有点水到渠成的感觉。三、问题设计精致,追问灵活有策略。问题抛出后,我们不仅仅是等待正确的答案,而且要察言观色,因势利导,灵活调控,随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反馈出的信息来调整追问的问题,从而把学生的思路诱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如在成玉丽老师执教的《搭配问题》一节中,当老师抛出“2 件上衣,3 件下衣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一问题后,学生上台演示搭配的方法,生搭配没有顺序性,这时师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同学表现怎么样?”生回答:“有点乱。”这时,师又灵活追问一句:“怎样就不乱了?”这巧妙的相机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又引向了深处,可谓问得“绝”。又如胥庆兰老师执教的《平均分》一节中,胥老师抛出问题:“10 个竹笋,分给 2 只熊猫,每只分几个?”学生说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这时老师又相机追问:“怎么分就公平了?”从而巧妙的引出了“平均分。”四、练习设计层次性,目标指向针对性。这一亮点在陈莉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中体现明显。陈老师设计了 3 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