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小学活力课堂纪律规则的建构讨论》结题报告铜山县大彭实验小学 梁雪娥【前言】“在这样的旅途中,你会发现各种途径;艰难之路,美妙之路,尝试之路,错误之路。你会迷失方向,但假如你不放弃,定会到达终点。为什么不现在启程?要坚强,保持自信。这样的旅程,你心中明白,值得你去探究。”这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小学课堂管理》前言中的一首小诗,作者戴安娜.布诺克,一年来就是带着这段话,我展开了《小学语文活力课堂纪律规则的建构讨论》,虽然有过迷茫与困惑,但是却从未因此而退缩,直至此时此刻……【正文】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位置得到充分体现,一方面学生拥有自己的主见,课堂行为表现积极踊跃,内心世界主动求知,而另一方面虽然课堂活了,但学生的坐姿不再端正,发言不再有序,更甚的是很多学生追求自我表现,不愿倾听他人的发言,良好的纪律行为在每一节的课堂上不再举足轻重,教学的秩序需要老师反复调整、不断维序,有效教学很难实现,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学生一生的进展。如何处理好实与活的关系,在“民主、开放”与“秩序、规则”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构建活力课堂下新的纪律法律规范,实现活而有序、活而有效、尊重而不放纵的新课堂,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重要课题。二、课题概念的界定:1、活力课堂:活力课堂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解放思维,主动求知,融知识、思想、艺术、娱乐为一体,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激励、赏识、宽容和尊重,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课堂。2、纪律规则:纪律是为了培植和形成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纪律与规则是孪生兄弟。活动必须有规则,学习活动诞生学习规则。有了规则,活动才会有序和有效。纪律就是对规则的认同和规则的行为化。要求指导学生守纪,就会逐步建立起规则的概念,培育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法律规范。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同样需要纪律规则。只讲学生的解放而不求对学生的法律规范,只讲自由、轻松,而不求严格遵纪,是对课程改革的误解。课堂应当在解放与法律规范、自由与严格中求得平衡。这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课堂新纪律、新秩序上.3、建构:即主体内在潜能的自觉开发和价值的自我实现,建构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学习共同体”的自主的交互活动中进行认知、改组、统合、充实、完善,从而获得知识经验、情感、智慧、能力、个性等素养以及友爱、合作、人生价值和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