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 活动型 探究式 ——小学课题:德育课程创新教学实验讨论实施方案【问题的提出】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进展的决定》: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21 世纪社会经济的多元进展,使社会道德呈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也使现阶段的学校德育面临许多矛盾。多元道德的并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道德的多元进展和德育面临的矛盾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进展的决定,使学校德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讨论,特别是小学德育工作的讨论。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养,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养……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小学德育课程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实行扎实措施,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全新的教学观念、全新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广阔师生面前。它与以往所熟悉的学科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别要求,对老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老师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例如:如何把学生的目光引到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如何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如何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室内及教材,而是转向室外,转向生活,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学会做人的道理。鉴于此,我们提出本课题的讨论。【课题的界定】本课题定名为“生活化 活动型 探究式——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讨论”本讨论旨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创新教育理论为依据,以加强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为目的,探究新时期小学生品德进展的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重点突出如何使教学以儿童的显示生活为源泉,贴近学生的生活 ;如何创设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