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木头这一讲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孩子了解一排物体的个数和这一排物体中相邻两个物体之间的间隔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用的最为广泛的数量关系式:物体个数-1=间隔个数,初步学会运用这个数量关系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针对一年级孩子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生活经验不太丰富,理解、使用上面的关系式有点困难。这一讲的学习方式要以直观演示和实践活动为主。这一讲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爬楼问题,可以把孩子带到楼梯房,让孩子在爬楼的实践活动中,知道什么是一楼?(一楼就是楼下,是不需要爬楼就可以到达的地方。),由一楼到二楼爬了几层楼?由 1 楼到 5 楼爬了几层楼?由 3 楼爬到 6 楼爬了几层楼?引导孩子得出规律: 实际爬楼层数=到达楼层-开始楼层,如果从一楼开始爬,也就是:实际爬楼层数=到达楼层-1。第五讲 锯木头知识要点: 小朋友,你知道吗?一根木头锯成两截, 是锯一次还是两次呢? 对了, 锯一次就可以把一根木头锯成两截了, 锯两次就可以锯成三截.那么, 锯三次呢? 四次呢? 我们发现: 段数﹦锯次﹢1。[ 例 1 ] 小朋友, 张开手, 五个手指人人有, 手指之间几个“空”, 请你仔细看一看? 分析: 见上图看一看, 数一数可知: 五个手指间有 4 个“空”。“空”又叫“间隔”, 也就是, 人的一只手有 5 个手指 4 个间隔。[ 例 2 ] 小朋友在一段马路的一边种树。每隔 1 米种一棵, 共种了 11 棵, 问这段马路有多长? 分析: 根据题意, 这段马路的 11 棵树之间有 10 个“空”, 也就是 10个间隔。每个间隔长 1 米, 10 个间隔长 10 米。也就是说这段马路长 10米。像这类问题一般叫做“植树问题”。可以得出一个公式: 当两头都种树时: 棵数-1﹦间隔数 [ 例 3 ] 把一根木头锯成 3 段, 要锯几次? 如果每锯一次用 3 分钟, 一共要锯多少分钟? 分析: 由上图我们知道, 要把一根木头锯成 3 段, 实际只需要锯 2 次。题中告诉我们, 每锯一次用 3 分钟, 所以锯 2 次需要 3+3﹦6(分)。3-1﹦2(次), 3+3﹦6(分)。所以要锯 2 次, 一共需要 6 分钟。[ 例 4 ] 小林家住在三楼, 他每上一层楼要走 14 级台阶, 小林从一楼走到三楼要走多少级台阶? 分析: 由上题我们知道小林从一楼走到三楼实际只走了两层楼梯, 一楼到二楼是一层, 二楼到三楼又是一层, 他每上一层楼要走 14 级台阶, 那么一共要走 14+14﹦28级台阶。[ 例 5 ] 时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