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专业 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生物学教学内容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有困难时,在不影响学生掌握必须的知识体系的前提下,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作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使其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况且,生物教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生动有趣的生物教学实验和实践活动内容来源于日常生活,不难找到相关的知识点来调整。经过几次的尝试,均取得理想效果,下面以实例来说明。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中,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实践活动:自制一瓶醇香浓郁的米酒。该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米酒,认识微生物的生活条件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该活动依据的实验原理是:在适宜温度下,氧气充足时,淀粉被毛霉、曲霉分解成葡萄糖,酵母菌大量繁殖;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酵母菌经过代谢,把葡萄糖转化成酒精。 其操作步骤如下: 清洗容皿→淘米→浸泡→蒸熟→冷却→放酒药→搅拌→装入沙锅→封盖→保温。 每个步骤看似简单,而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对于没有生活经验的初中学生来说,更是难把握好操作过程中的细节,而这又是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老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时,就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且来看看其缺点所在。 (1)糯米没有完全浸透,就不易蒸熟,淀粉没有膨化将会影响发酵;浸泡时间过长,会因水分太多而使米饭变烂,增加了黏度,影响了操作;若是米饭烧糊了,则焦嗅味不能清除,使酿出来的米酒有异味,影响了对结果的检测,这就降低了学生的兴趣。 (2)操作过程过于繁琐,容易感染其他杂菌,使实践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放酒药的技巧不易把握,米饭的温度太高,酵母菌可能会被杀死,酒药撒得不均匀,同样会影响发酵。 (4)活动需用到厨房炊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时,这样的活动人数不宜太多,不利于组织班级教学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初中学生又是有这样的心理特点:好奇心强,但不够细心,耐性不足;当猎取成功时,兴趣就被激发,求知欲望增强,积极性高;当遇到了挫折,失败了,兴趣急降,见异思迁。因此,在开展该活动时,学生总是虎头蛇尾,开始时感到很新奇,兴趣正浓,当困难一个接着一个来时,甚至于失败了,兴趣也就全无了,这是很不利于学生的求知与进展的。 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教学。生物学教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