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幼儿的消极影响与控制——老师教育行为改善的第一步《学前教育》1997 年第 3 期 老师教育行为的改善是深化幼儿教育改革、提高老师素养、促进幼儿健康进展的关键,也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亟待讨论、突破的重要课题。提高老师教育行为的质量改变不恰当教育方式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老师要充沛认识自身教育行为的特点,特别是自身行为与幼儿行为相互作用的特点。只有充沛认识到这一点,老师才能够知道如何实行各种具体方法、步骤,去积极、有效地改变自身的教育行为,更好地进行幼儿教育工作。 分析当前的幼儿教育实际,幼儿老师教育行为的主要缺乏之一就是其行为受幼儿各种特点的不良影响和控制换句话说,在老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老师并不总是施加影响者,在许多时候也常常是被影响者;而幼儿也并不总是被影响者,在许多情况下也常常发挥着影响者的作用。 在各种幼儿教育活动中,老师必需发挥主导作用。它体现为老师依据《幼儿园工作规程》、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教学资料、内容和一定的教育方式,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和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例如, 老师进行计数的教学,幼儿就知道如何数数;老师讲述《狼来了》的故事,幼儿就可以了解到应当老实的道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是施教者、施加影响者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幼儿则是受教育者、被影响者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参加者。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老师与幼儿的关系仅仅是“影响者——被影响者”这样简单的单向作用的关系。现代心理与教育科学讨论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揭示出了老师——幼儿的双向作用关系,指明了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师生交往、互动过程的实质、特点与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老师向幼儿施加影响的同时,幼儿也以自身的特点、行为,有意无意地、极大地影响着老师的教育行为。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老师——幼儿的互动。而在任何互动过程中,一方的行为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行为。以成人之间的交往为例:当某个人向我们提出某项要求时假如这个人文质彬彬、态度诚实,我们多会乐意地接受,交往双方都会很愉快;假如这个人不大注意方式,甚至无礼,那就有可能会出现不愉快的交往局面了。可见,我们的日常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交往对象特点的影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它首先是一个师生人际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也常常有意无意地影响着老师和其教育行为。 幼儿的特点首先会影响老师对幼儿行为的期望和评价,进而还会影响老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和处置问题的具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