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质课评选听课有感 语文优质课评选听课有感 10 月 28 日至 30 日,县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无棣县第一初级中学和水湾镇中学进行。我有幸参加了县语文优质课评选的听课活动,倾听了 18 位优秀选手执教的语文课。他们的每一堂课都是那么高效,那么精彩。课堂上老师们展示的课件,环节脉络清楚,层次井然; 老师们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问题引领之中有巧妙的点拨和追问,评价语中不乏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舞; 文本主旨的挖掘和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老师成为了亲切而又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他们注重培育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的效率,更注重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每位老师凭借自己深厚的教学功底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浪花,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与会老师啧啧赞扬。感动之余,我深刻地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两点体会: 一、语文教学要力求“吃透”教材 老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多角度理解教材,制定精准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老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连续性、系统性,要有主问题,在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中进而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切记课堂问题设计的繁多、散乱。如张士栋老师教学郑振铎的《猫》这一课时,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领下,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对教材有了更高层次更深刻的领悟。他在学生完全理解课文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抛出了一个主问题:“文中的猫单单是指猫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引向了深化,思维的火花瞬间被点燃。对,不单单指的是猫,还指人,一些小人物,弱势群体。郑振铎曾说,文艺的对象,应该是被侮辱与被践踏的血和泪。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我们要学会宽容,学会仁爱,要去同情弱小,关爱弱势群体。无独有偶,马潇潇老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整个教学环节如行云流水,老师自信大方的教姿、教态,极富亲和力的言语,字词基础的夯实,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主旨寓意的深度解读,无不彰显了老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和深度研读教材的能力。她在课堂最后的环节设计了“你会是童话里的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深的层次,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朗读 语文课要想有“语文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