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效课堂”体会谈“高效课堂”体会旬阳县蜀河初级中学 王莉 高效课堂的声音已在教育界传播开来。从本质上看,似乎与我们以前提到的减轻学生负担是遥相呼应的,而实际操作上却有点差强人意。 “高效课堂”我的理解就是课堂效率高,即学生学会了,也会学了,要想达到这两点,首先必须得让学生主动学、在课堂上动起来,所谓在课堂上动起来就是我们的展示环节。要想给学生更多时间展示,老师有话就要精说,捡重点说。 从理论上讲,对高效课堂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校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育、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在这里,就提到了一个减负的问题。所以,高效课堂是应该 和减轻学生负担连在一起的。而在我们的大多数所谓的高效课堂,不是在减负,而是在加负。 课前,老师们忙得不亦乐乎,讨论教材,翻阅资料,总怕遗漏了那个知识点,或是错过了哪种好题型,精心的为学生编写导学案。课堂上,老师把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忙着去找一个有一个的答案,而多数学生当堂课是完不成导学案的任务的,这又成了学生课后的工作。在课后,一些学生由于基础不好,或是勤奋不够,这个任务就成了他们的负担。做吧,不会;不做,又怕挨老师批判。于是,他们就东拼西凑去抄袭别人的答案蒙混过关。试问,这样的课堂容量是大了,可受益者又是谁呢?学生的兴趣培育起来了吗?学习习惯养成了吗?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吗?我想,这样的课堂可能对那些基础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是好的,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收效甚微。而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实现的成分。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从而在创新的过程中产生无穷无尽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就越高。同时老师一定要对学生有普遍的关注,要学会去眼睛关注、欣赏、夸奖、鼓舞学生,学生就认为老师关注他,器重他,所以他便会把每一点积极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