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阶级社会分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层理论是我们进行社会分层讨论的理论基础,是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社会阶层问题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是社会阶层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们通过对阶级产生、进展和消亡规律的讨论创立了崭新的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列宁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阶级理论最精华的部分,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基础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进展。毛泽东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进展了社会阶层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阶层变化的客观实际进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层理论。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奠基人,他们一生都在对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阶级现象进行讨论,揭示了阶级的产生、进展和消亡的规律。 1.阶级的产生和存在同生产进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关。人类在原始社会生产能力非常低下,生产的不足使得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依赖才能维持生存。起初,人与人只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天然分工,后来才逐渐根据体力、需要和偶然性等因素形成了自然的分工。只有当生产进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的时候,真正的社会分工才出现。伴随着分工的产生和进展,一部分人可以支配另一部分人的劳动力和产品,私有制便产生和进展起来。“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1](p84)分工和私有制产生之后,必定也同时出现阶级和奴役。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详细论述过最初的奴役,也就是最初的阶级产生的两条路径。一方面,在有着共同利益的原始氏族或者公社中,极度贫困使得氏族成员之间维持着普遍的平等,但是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依旧存在着简单的分工。为了对外维护氏族利益,对内调节成员争端和对有限资源的分配,以及为了执行某种宗教职能,少部分人不得不独立出来执行这些权力。氏族之间的联合和兼并以及氏族生产能力的提高带来的人口增长都使得氏族不断扩大,原来小范围内执行监督和管理的权力也随之扩大,形成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集团,直到后来这些集团和机构越来越独立并最终演变为统治阶级。另一方面,随着生产的进展,农业的生产能力已经能够生产出多于维持现有劳动力所需要的数量,大量的剩余劳动资料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战争恰好能够提供劳动力,大量的战俘因而变成奴隶。 2.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失去的关系是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在人类历史上,除原始状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