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福建福州二模)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说明了()A.汉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B.坊市制度的内涵具有时代特色C.从汉到唐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的限制解析“商贾多居住于市内”,不是严格的坊市分离,故A项错误;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但都是坊市制度,故B项正确;仍是“坊市制度”,材料不能说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C项错误;仍是“坊市制度”,没有“突破时空的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陕西五校联考)《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晚唐诗人王建的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些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唐六典》中已有关于夜市的记载B.文学作品对夜市的描写都不可靠C.记载失实,夜市在唐代不可能出现D.可能说明唐代的市有突破性发展解析《唐六典》记载中“日入前七刻”已经闭市,还未出现夜市,故A项错误;文学作品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研究夜市的史料,其可靠性不能完全否定,故B项错误;因此其记载不一定失实,故C项错误;王建的诗中有夜市的记载,可能说明唐代的市突破经营时间的限制,有突破性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3.(2015·河南商丘二模)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解析注意关键信息“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说明政府调控市场失败,故A项正确;明中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江南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府限制民间贸易,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未遭到削弱,故D项错误。答案A4.(2015·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北京是商业中心B.繁忙的海外商运C.交通运输的便捷D.区域商帮的出现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因此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商帮的出现,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5.(2016·浙江杭州质检)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晋商获利的主要途径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C.说明商帮兴起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据材料“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和“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可知说明商帮兴起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答案C6.(2016·山东济南质检)《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①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②出现了市镇经济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③④解析“第二次商业革命”是指“明清商业革命”。明清时期,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故①正确;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②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才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时间不符合,故③错误;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