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文学理论(1)》专科 试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对象化:“对象化”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最初由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提出。文学活动中的对象化是指主体以体验的方式感受生活,将世界作为人的对象化的存在来把握,从而使外在于自己的生活对象成为主体感受经验中的对象。2、主题:文学文本的主题即蕴含于形象之中的思想意义。3、心态型人物:是指那种着重展示内在心理过程,表现某种精神体验的人物形象。4、意识流小说:作为文学术语,意识流指的是一种“内心独白”,即人物潜意识的流露。为了表现这种不断流动的潜意识,人们用了一系列特别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语序的混乱、没有标点、甚至出现自造的语汇等等,这使意识流又有了语言技巧的涵义。所谓的意识流小说,就是使用这些手法多到一定限度的小说。所以意识流小说的叙述多为内心活动、特别是无意识活动的表现。5、意象: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意象在中外文学理论中的基本涵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发明的一种形象。与其他文学形象的区别在于,意象特别强调作为一种形象,主观之“意”即主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意象性形象构成中最基本的因素,外在的形象是为了表现某种内在的思想感情而发明的。6、小说: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叙事性的虚构作品。7、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一个蕴涵着某种审美意蕴的、具有开放性的语言结构体。8、模仿说:西方文学理论对文学的一种结识,即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摹仿。9、文学史: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文学产生、进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和规律的专门学科。10、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形态的叙事文学所发明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11、艺术真实:文学从主线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三种要素互相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别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别关系对文学这种意识现象和精神生产的特别规定。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而文学的真实性则是检查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成的限度。12、感物说: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观,认为文学是作家对其生活感受的表现。13、审美关系:是人通过社会实践与客观世界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即人"以所有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