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 士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题 目:新城市贫困:现象.分异.机制 ——以南京市为例报 告 人:刘 玉 亭指导老师:顾 朝 林 教授时 间:2001 年 7 月 3 日新城市贫困:现象.分异.机制 ——以南京市为例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1、选题背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全球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进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私有制和市场化进展带来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的扩大,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一部分人,造成生存危机和生活困境,使社会出现贫困阶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贫困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性的突出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城市贫困是全球化趋势中极不协调的声音正在影响着全球的可持续进展进程,对于进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尤其是 1970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重构和社会转型,在整个工业化世界,尤其在大城市,社会生活条件出现严重退化:乞丐和无家可归者随处可见;高失业率和在业低收入、无保障,尤其集中在社会地位底下的人群中;年青团伙的街头犯罪和暴力活动增加,且少年参加率上升;内城中游荡的社会闲散人员和精神抑郁人员数量上升;大面积的住房老化和地方退化,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刻画了“新城市贫困”的内涵,标示着新城市贫困问题的产生。新城市贫困问题一经产生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并成为国外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和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讨论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进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尤其是自 1990 年代以来,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都向纵深推动,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轨,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区别于改革开放前低水平均衡状态下普遍的城市贫困,以失业、下岗和流动人口贫困为主的新城市贫困问题出现。我国的新城市贫困问题产生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转轨以维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进展的特别时期,必定对城市的建设和进展,乃至国家社会经济持续稳定进展产生着巨大的冲击,理应受到社会的关注,并进行深化细致的分析讨论,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另外,城市贫困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国际社会历来是社会学、人类学和城市社会地理学的主要讨论内容之一。而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至今还只是受到社会学、人口学关注,城市地理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很少,且讨论深度不够。然而,随着学科交叉讨论重要性的提升,我国城市地理讨论理应同社会学、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