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21 古诗三首1.会认“塞、秦、征”等 8 个生字,会写“塞、秦、征、词”等 10 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感悟古诗的思想内涵。1.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2.自读《四面楚歌》等成语故事,了解历史人物。3 课时第一课时 《出塞》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祀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 “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 180 首。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出示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 ,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为什么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战事频繁终老边塞;战死沙场)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指导读这两句诗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