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把你追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导入新课,初步感知—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学习诗歌,体会情感——升华感情,总结拓展教学目标1. 认识“延、昔、笋”等 7 个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3. 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具体事物的含义。2.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回忆那峥嵘岁月,我们忘不了延安,忘不了激励我们的延安精神。走进延安,感知那如火的战斗岁月。导入新课,初步感知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找韵脚 全诗押的是 ɑnɡ 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 ɑnɡ 。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延安 昔日 春笋 茅屋 土炕 一旦 明媚yánxīsǔnmáokànɡdànmèi平舌音后鼻音惜抗但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导入新课,初步感知翩翩归来:轻快地来临。昔日:往日。满目琳琅: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明媚:(景物)鲜明可爱。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部分(第 1—2 节): 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第 3—4 节): 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第 5—6 节): 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读第 1-2 节,回答问题。 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比喻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南泥湾开荒: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封锁和边区的灾荒,给边区带来极大的经济困难。南泥湾在延安的东南,距延安约45 公里。这里虽然人烟稀少,满目荒凉,但土地肥沃,水源丰富 , 适于耕种。 1940 年秋,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杨家岭讲话: 1942 年 5 月 23 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杨家岭发表,使延安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源头,在“延安文艺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