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作业的理想构建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如何做好作业设计与实施成为教育界共同面对的问题,亟待系统化的分析。本文以“作业”为讨论对象,依托相关文献和案例,以作业系统中的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与指导、作业批改与反馈这三个环节为框架,在梳理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同时,对其中共性进行了归纳,以期构建出一个理想作业的模型,为真实的作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自“双减”政策出台之后,为了更好地落实作业“减压赋能”,各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讨论机构、学校、专家纷纷出谋划策,进行了许多积极且有意义的尝试。那么,什么是理想的作业设计?何种作业能回应减负增效的双重要求?这是需要实践界和理论界共同回答的问题。首先须明确“作业”的定义。《辞海》中是这样介绍的:“作业是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 J《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是这样论述的:“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与消化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它对于培育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与习惯,进展学生的智力与制造才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上述表述中可以看到,作业是老师为学生布置的练习与活动,具有巩固知识和培育学生能力的作用。而以往由于过重的作业量,作业不仅不能发挥其功能,反而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进行“减压赋能”的高质量的作业体系建设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故本文试以作业系统中的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与指导、作业批改与反馈这三个环节为切入点,去探究“双减”政策下的“作业系统”的理想构建。作业设计是指老师根据一定的目标,选择重组、改编完善或自主创编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的专业活动。作为“作业系统”中的首要环节,它对于整个系统起着指导与引领的作用,是确保“作业系统”内部各要素高效运行的基础。在作业设计这一环节中,老师首先需要明确作业的指导思想。立足“双减”政策的精神内涵,笔者认为,坚持立德树人与学生为本的理念,依据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导向,积极探究作业育人功能的实现,应该是作业设计的价值取向。其次要对理想的作业设计特征加以明晰,方能利于老师更好地把握作业设计的重点要求。理想的作业设计一般具备五个特征。1. 科学性和精确性作业的科学性指作业中语言的精练性、要求的明确性、内容的可理解性等;作业目标的精确性,则强调作业设计的目标导向性,它是减少无效作业、真正落实作业“减压赋能”的有效手段。这两个特性是一个好的作业设计的基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