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与讨论》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长期以来,许多中学生物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说,当今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仍然是灌输式教学占绝对优势。认真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以往许多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两个问题进行的:一是如何使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加有效、更加扎实;二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掌握老师所传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很显然,这些教学改革就其内在动机而言,主要还是面对各种考试。但随着新课改的普遍推开,生物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生物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我校的情况看,我校曾是一所完中学校,学校有高标准的教学楼、实验室、微机房、多媒体教室、校园局域网等设施,为教育教学及教研活动的开展制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教学设施保障。由于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家庭,学生普遍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厌学情绪严重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运用新教材,发挥学科的优势,开展探究性教学,探寻出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的能力,是摆在我校老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确立了 “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与讨论”这一课题。二、课题讨论的理论依据(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所以他主张“人的学习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潜能发挥为基础。”(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老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施素养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育学生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夯实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三)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被动反映,而是主体以已知经验为作为主体的作用体现在认知活动中参加功能,没有主动参加的任何传授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作为老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制造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三、课题讨论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本课题准确把握和反思当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