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北京的春节》复习

《北京的春节》复习_第1页
1/2
《北京的春节》复习_第2页
2/2
1、北京的春节文学常识: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整体感知:1、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答: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2、课文层次:第一部分(1-6 段):过年前的准备。 第二部分(7-12 段):过年时喧闹的情景。第 1 层(7 段)除夕(详写)。 第 2 层(8-9 段):正月初一(详写)。第 3 层(10 段)初六 第 4 层(11-12 段)元宵节(详写)第三部分(13 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 )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这种结构安排的好处是(自然流畅、脉络清楚)3、详略得当答:详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农业展览会”比方。除夕:各种习俗,突出“真喧闹”。元旦:有点有面,突出小孩子们逛庙会。正月十五: 四个“有的”,排比,突出“红火而漂亮”,“美好而欢乐”。4、结构紧凑,衔接自然,前后呼应。答:过渡:“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真喧闹”、“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又”字让人不由得回想起之前的高潮。前后呼应:“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4、本文语言的“京味儿”?答:鲜亮的口语色彩和地域色彩,质朴平实,亲切。5、句子赏析: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答:“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答:第一句话表现“除夕真喧闹”。“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表现人们多么重视,包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③.元宵上市,春节又一个高潮到了。答:除夕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又”字让人不由得回想起之前的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答:这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北京的春节》复习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