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内容概括(6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娱乐至死》内容概括及脉络梳理 2《娱乐至死》内容概括及脉络梳理: 2.1 总起 在本书《前言》开始,就是波兹曼老师给出的骇人的预言。他指出,人类最终会因为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电视媒介——最终走向消亡。 人类将会不再同意费神读书;淹没在汪洋如海的信息里,变得自私和被动;真理也被琐碎所淹没;文化变做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的游戏的庸俗文化:“我们将会毁于我们最热爱的东西”。 2.2 理论铺垫 波兹曼老师认为,在后工业时代,技术的进展反而是阻碍人们有效思考的无形壁垒。技术的飞速进步绝不仅仅只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便捷和欢愉,而且还改变了我们对世界对周围认知的方式。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老师提出“媒介即信息的”的观点,波兹曼老师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媒介即隐喻”(本书第一章《媒介即隐喻》)。“隐喻”是什么意思呢?书中这样说:“隐喻是一种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作比较来揭示事物实质的方法。”同时他又提出“媒介即认识论”(本书第二章《媒介即认识论》)的观点。即来说明: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界的方法,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媒介形式的改变是显性的,比如媒介经历的口头——铅字——电视;但是认识的改变却是隐性的。所以由于媒介的表现形式而使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消极影响),是不易被察觉的。 “媒介无形之中影响着文化”,“控制文化”,从而也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而“随着一种文化从口头语言转向书面文字,再从印刷术转向电视,关于真理的看法也在不断改变。” 于是由于媒介的改变,我们认知世界事物的方式也一再改变,我们对文化的认知也会随之改变。 以上第一,二两章都是对全书的理论铺垫。 2.3 开始入题 在第三,四章,分别以《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和《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为题。波兹曼老师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试图说说明了美国民主社会早期的公共话语和印刷术不可分割的关联(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当时发表时的副标题是“演艺时代的公共话语”)。 由以下摘录可以证明:“铅字在公众话语的各种舞台中产生的影响是持久而强大的,这不仅是因为印刷品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垄断地位。”“阅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当然也是一项理性的活动。”“印刷文字,或建立在印刷文字之上的口头语言,具有某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