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课教案(7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教材分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二篇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文以空行为段,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然后回忆伯父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四件事:笑谈《水浒》、趣谈碰壁、救助车夫、关怀女佣;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想别人多、想自己少的人,与文章第一自然段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楚,叙事清楚。采纳倒叙手法:首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行,难点是对鲁迅先生神态描写的理解。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了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用百度上搜到轻音乐《月亮门》作为课文朗读的背景音乐。网上搜索下载鲁迅先生的图片,做成 PPT 课件在课堂给同学们演示,在开课之初就给学生一种震撼,将他们的思维引向课堂的纵深。 二、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方面: 1.准确拼读“扎”“夹”,会写“咳嗽”这个词语,理解“追悼”“吊唁”“饱经风霜”的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行的方法,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人物的内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方面: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进展方面: 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课文的语言和时代背景对学生的理解是一个障碍,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借助朗读体现自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尤其是对文章第十八自然段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的朗读以及对“半跪”一次的深化剖析,体会了鲁迅的伟大人格,对第二十二自然段的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进行想象,结合在百度网站搜索到的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的状况,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1.(出示 PPT 课件“送别鲁迅先生场面的图片”) 老师:81 年前的 10 月 19 日,一颗伟大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一时间,成千上万的人们奔走相告,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