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如何计算教学反思计算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雾里看花'与"画龙点睛'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对创设情境大费周章,结果有的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 【反思】在计算教学中创设情境,目的是让同学激烈地感觉到今日碰到了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必须要自己去解决,从而启发同学从情境中能积极地思索,从数学的角度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实现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在计算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能帮助同学有效突破和理解算理中的难点。如 332-298=332-300+2=34,同学对多减的要加上这样的简便计算感到难以理解。这时假如我们创设一个买东西情境:张阿姨今日带了 332 元,在超市里买东西花去 298 元,他付给了营业员 300 元,营业员多找了她 2 元,必须补给张阿姨 2 元。这样的情境帮助同学理解了算理:把 298 看成 300 先减去,再加上多减去的 2 元,从而感受到简便计算的价值。可见,创设情境要从计算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同学的学习起点出发,从生活中找"原型',从而选择合适的引入方式。 计算教学中算理算法的"背道而驰'与"相得益彰' 陶行知先生认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同学。有一些〔老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同学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大量的学习,就可以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了。但实际状况却因为同学算理不清,造成知识迁移的范围有限,因而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状况。我们不难想象一个连基本计算的原理和方法都模糊不清的同学怎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呢?怎能会具有计算多样性的能力呢? 【反思】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对算理的及时抽象与提升,也是对算理的施行验证。同学学习计算时,不是仅仅能单纯地根据计算法则机械地计算,更要能理解计算中每一步的道理,使同学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即达到算理与算法互相融合的高度。如一年级时同学学会了"9 加几'的计算方法后,接着学习"8 加几'、"7 加几'等进位加法时,当同学自主探究算法后,要及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而这时的追问就是算理与算法的最正确融合点,同学不仅知道 8 加几的结果是十几,也能知道结果的由来:把 8 凑满 10 必须要 2,再从另一个数里分出 2 来,10 加剩下的数就是十几,同时也能知道不仅能把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