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操作规程管理制度一、定义:操作规程是装置或设备从初始状态通过一定顺序过渡到最终状态的一系列准确地操作步骤、规则和程序,是生产单位进行生产活动的主要技术文件,是操作人员操作的法律依据,同时也是生产系统指挥生产的依据,具有法规性质。二、目的:操作规程的编写要反映设计思想,不断总结生产经验、教训,执行上要保证安全生产以及同一操作的统一性,做到可靠、先进、合理、有效。三、范围:操作规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工艺技术规程、操作指南、开机规程、停机规程、专用设备操作规程、基础操作规程、事故处理预案、操作规定、仪表控制系统介绍、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记录等。四、职责分工1、生产部和基地生产部是生产系统操作规程的归管理部门,负责根据公司的要求和本基地生产实际提出生产操作规程的修订、审核、上报,负责参加操作规程的年度评审,起草管理规定,负责组织操作规程的执行和检查。2、生产车间和科室负责操作规程的编制、审核、上报及日常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3、总部及基地生产部、机电部、安环部等部室负责组织操作规程相关内容的制(修)订,并进行专业审核和会签。4、基地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制订操作规程并批准后发布.五、操作规程具体要求1、操作步骤的语句构成。操作规程编写用语统一规定,使规程具有通读性,使得对同一操作动作的描述语言在各个装置的使用者看来,表达的意思都是一致的,不能出现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设备使用不同的理解,且每一句话只表明一项动作,一个动作规定了动作的性质、执行人、动作的内容以及要求达到的目的。2、开机规程、停机规程、基础操作规程和专用设备操作规程,需按下列程序编制。(1)确定稳定生产状态。稳定生产状态时装置或设备开停过程中,可以停留较长时间,进行条件确认或问题处理,相对稳定和安全的必要过渡状态。稳定状态包括初始状态、最终状态和过渡的稳定状态。初始状态对应装置或设备开停的起步状态,最终状态时开停之后的目标状态。根据装置或设备开停过程的特征,规程编写小组集体讨论确定装置稳定状态。在稳定状态之间是具体的操作动作,用于实现稳定状态之间的过渡,讲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分解成简单的状态和简单无误的操作动作,从而实现操作规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一个装置的稳定状态不宜过多,一般以常规开停机大步骤为基础。(2)编制工艺流程图。根据操作步骤,并安排相应的时间进度,协调开停机过程中各个岗位操作,开停机的操作步骤、编号与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