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文的文种演变(2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上行文的文种演变姓名:徐维 班级:09 社工 学号:0903402032 “书”作为最早的上行公文之一,又称为“疏”、“上疏”、“上书”,始于春秋,一直沿用至清代,是我国古代起源最早、应用最广的上行文文种之一。后代“奏、章、表、疏”的前身便是“上书”。 “章”,是受封赠的大臣向皇帝谢恩的文书。汉代的“章”主要用于向皇上谢恩、陈述事理。汉末以后,章、表二体不论从用途还是从文体体制来看,都难以区分。汉代规定的章、表、奏、议四种上行文书,奏、表、议在后代得以继续沿用,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体体制,唯有“章”作为一种独立的公文文体,逐渐与“表”合而为一,最终导致“章”的功能被“表”所代替。 “表”,起源于汉代。用于臣僚向君主陈述政事,表达情感。东汉以后,“表”的使用已不仅限于“陈情”,东汉时新出现的“笺奏”、“奏笺”、“笺记”、“牋”,都是箋的别称,类似于表,也用于臣下向上级行文。三国两晋时期把凡属于陈述性的上行文都称为“表”,内容也更加广泛,包括论谏、劝请、陈乞、进献、推举、庆贺、慰安、讼理、弹劾等,可见“表”的应用在一定时期内是比较广泛的。唐宋以后,表文依旧是重要的上行公文文体。至宋、明、清三代,表文都是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内容。明代,凡遇朝廷进行庆典,如寿旦、元旦、冬至等,内外臣僚都要进贺“表”、“笺”。“表”用于皇帝和皇太后,“笺”用于皇后。六朝时,“表”细化出“贺表”,是群臣百官在国家重大庆典时使用的文种,今日的“贺电”、“贺信”诸名,便是由“贺表”演变而来。 “奏”,我国古代臣僚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的一种上行公文文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出于尊君抑臣的需要,批准丞相李斯的提议,将大臣的“上书”改称为“奏”,成为臣僚向皇帝奏事的文种,而庶民百姓多用“上书”。作为“奏”的一种,也用于向皇帝上书言事。两汉时期“奏”主要用于臣僚对政事有所批判或建议,对某官进行弹劾等,这一时期又将向皇帝奏事的文书称为“疏”,于是“奏”在这一时期又演化出“奏议”、“奏记”、“奏章”、“奏疏”等文种。秦汉时期,弹劾文武百官时使用 “弹事”、“弹辞”、“弹章”文种。汉代以后,向皇帝进言很少直接用“奏”这一文体名称。魏晋六朝时期,多用“启”,此时向皇帝进言的启文兼有奏与表的文体功能。唐朝“奏”、“状”、“启”并用,出现了“奏...